應亮的《9月28日。晴》以冷靜克制的手法,通過描寫2014年9月28日,兩傘運動蓄勢待發的當日,一對父女的相處,透視兩代關係的拉扯。戲中女兒是電影公司的宣傳人員,剛參與完政總外的示威,來到父親家中發現老父正計劃般到長者縮舍居住,片末女兒建議父親和她共住,這時新聞報導在金鐘的警察剛發放幾枚催淚彈,女兒馬上趕往現場,臨行時父親淡淡然的說「我會保釋你。」,女兒含淚轉身而去。
全片的風格就如這一場:冷靜、克制、低調,以襯托出兩代關係的疏離。這種處理親情手法很常見,香港電台的劇集也出現過不少,主要是因為香港人(中國人?)不擅表達情緒,往往只通過間接的方法表達關懷,這亦是此片取材自的兩篇陳慧小說《第十六分鐘》和《味道‧金寶菜湯》的主旨。
全片的風格就如這一場:冷靜、克制、低調,以襯托出兩代關係的疏離。這種處理親情手法很常見,香港電台的劇集也出現過不少,主要是因為香港人(中國人?)不擅表達情緒,往往只通過間接的方法表達關懷,這亦是此片取材自的兩篇陳慧小說《第十六分鐘》和《味道‧金寶菜湯》的主旨。
問題是放在2014年9月28日,這個前設便顯得很不現實,因為這一天正正是香港人罕有地、熱切地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日子。9月26日晚上,雙學佔據公民廣場,警方清場後黃之鋒等人被捕,第二天數萬市民出來聲援,集會至凌晨人群也不願散去,戴耀廷宣佈佔中正式開始,很多出來撐學生的人不願被騎劫開始離場。長毛在立會外向民眾下跪要求他們留下,在場的人很多感動落淚留了下來,因此守住了添美道,到了9月28日早上,市民又再次走出來支持,在這天內越來越多人到金鐘政總外示威,但遭到警方強力鎮壓,到下午向示威者投放催淚彈,引發了佔領運動。
《9月28日。晴》內的女兒早上探訪父親,從她背包中看到毛巾、水樽、口罩等,電話的電已耗盡,顯然剛徹夜留守政總,但她來到父親家,對前一晚的事竟隻字不提,而最奇怪的是後來父親在電視上看到警察暴力對待示威者(令他忍不住說「咁都得呀?」)和發放催淚彈,女兒馬上出門口打算回到示威現場,父親完全沒勸止,只說會保釋她,這便很匪夷所思:難道他能預知未來,知道女兒最多只會被捕?要知道香港歷來只有兩三次有警方向市民投放催淚彈,包括引起極多傷亡的67暴動,任何上了年紀的香港人都會引以為鑑,片中父親的冷靜顯得造作和有違人性。
陳慧小說描述兩代人的隔漠,應亮把故事加入雨傘運動的元素,但這場世代抗爭卻沒有在他們的關係中反映出來。有評論說導演的這個處理是隱喻香港人的政治冷感,但倒不如說是避重就輕。女兒留守政總是支持雙學還是佔中三子?父親給女兒錢叫她捐給學生,他顯然站在學生這一邊,那麼為何他沒有衝動出來參加示威(雨傘運動中也在不乏上了年紀的參與者,如70多歲的黃伯、金鐘做木工的陳伯等)?應否參與?怎樣參與?支持什麼?反對什麼?2014年9月28日前後,這都是當時街頭巷尾的香港人熱烈討論的話題,那時要找一個政治冷感的香港人也很困難。但在這影片內政治話題被禁了聲,雨傘運動淪為點綴父女關係的背景(難聽點說是消費雨傘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