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6, 2015

醉生夢死

看了張作驥的《醉生夢死》,大失所望。影片著重人物、情感而非故事,所以那些很熟口熟面的情節如黑幫打人、情殺等也算了,但人物的虛假造作、感情的蒼白,才是致命傷。母親是個大cliche,哥哥的角色完全miscast,他只去了美國一兩年吧,怎麼回來變了個口音地道的ABC?他的演技也是四個人之中最生硬的,與母親爭吵的一場本應很關鍵,但導演避重就輕的把他完全剪走。片中說他去了美國,失戀後自殺然後回來,但從他的表現一點也看不出來,只覺得他是個愛健身的陽光模特(which he probably is in real life)。台大畢業的他有必要日間在藝術電影發行公司做派傳單的跑腿,夜晚做go-go boy嗎?而且他根本沒有那種低下層的氣質,和弟弟也欠交流。所以弟弟發現他跟碩哥睡那場沒有impact,甚至有點尷尬:ok,他們睡了,so what?

碩哥與哥哥的基情也不好看,太over determined,由第一場相遇已知道他們會走在一起,但當中看不到有什麼掙扎。碩哥是bi-curious還是closet?哥哥對他有何吸引之處?我只看到他們不斷眉來眼去,然後順理成章地搭上。

片中唯一較可取的角色是弟弟,但對我來說不足夠carry整部戲。而影片裡的低下階層生活是一種aesthetized的凝視(不是美化而是美學化),特質是沒有實質的內容。比如說:弟弟在街市的工作是什麼?是賣東還是只是插科打渾?他拿著豬頭是賣的?是送貨?是豬肉佬送給他?為何從來沒見他吃/烹調豬頭,可見只是一個架空了的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