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8, 2010

台灣之旅(二)


第二晚的討論請了同志諮詢熱線秘書長鄭智偉,他們最近出了一本叫《彩虹熟年巴士》的書,是一本老年同志的口述歷史。我略為翻閱了幾頁,覺得很有意思,「老」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對迷戀青春的男同志而言更加是個重要課題。跟鄭智偉談起這書,原來他們花了四年才寫成,而寫完後還繼續和這些老年同志保持聯絡,定期為他們安排活動。反觀很多香港和外地的紀錄片製作人,在拍片時跟被訪者關係密切,但事後往往不顧而去。

鄭又提到我們討論會舉辦的場地紅樓的歷史,原來那兒曾幾何時是色情片戲院,是個有名的同志漁塘,而戲院旁的街市公廁也是不少同志搵食的地方,但一般遊人走進紅樓看那些簡介,這段歷史是完全被埋沒的,因為當權者應為這是不光彩的、羞恥的。

出版如《彩虹熟年巴士》這樣的書和我拍同志片一樣,都有一種社會使命,就是發掘一些被排擠在主流之外的故事,因為若我們不去說這些故事,是不會有其他人為我們發聲的!

Monday, December 27, 2010

台灣之旅(一)


這一次去台灣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活動是表面上最「失敗」的映前座談會。第一天安排我跟一位同志枚師對談,席中只有一位觀眾,於是我索性只談我感興趣的話題,我就向這位曾恕敏枚師請教他如何處理他的信仰和性取向之間的衝突。

曾枚師說他初中開始接觸教會,但一直沒有提到性方面的議題,一直到了神學院時才察覺到自己的性取向和一些聖經的內容有違背,他感到十分困擾,開始懷疑自己的性取向不是神所喜悅。後來他到了一個偏僻的地方獨自禱告,第一二天都沒有什麼感應,一直到第三天他很清楚地聽到一把聲音告訴他,「不管你是怎麼樣的人,我都愛你,所以我揀選你,要你成為我的百姓,要你成為幫我傳福音的人」。於是我問枚師為何他那麼肯定那是上帝的聲音而非他自己的意念,他說他那時候已對教會十分灰心,莫說要當傳道人,連是否繼續當基督徒都很懷疑,所以他沒可能跟自己說這樣的話。

我本來還想說,但你仍然選擇去這個地方祈禱與神對話,已表示你其實並不想放棄基督教,但轉念一想,其實信仰是很個人的事,我無從知道他當時的狀態,而他選擇相信神,並把這信仰在他生命中實踐,本身已是一種神蹟。我們當中沒幾個能像保羅般被上帝的一道光擊倒在地弄盲,上帝在我們生命裡的發聲往往微弱而彷彿,我們只能憑著信念一步一步摸著石子過河,並相信終有一天可到達彼岸。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Speechless Update


Saw the first rough cut of Speechless. At over 2 hours, there's still a lot of room to cut around the bad performances, of which there are quite a few. Fortunately all the lead actors--Thomas, Yung Yung, Gao and Jiang are alright. Even Thomas' Putonghua is not as terrible as I had feared. At this point all I can say is that it's not a disaster. Is it any good, though? Well,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work ahead.

Saturday, December 18, 2010

同志追愛電影三連駭:3P聖誕ALL夜

文/但唐謨

" rel="lightbox">

耶誕假期就要到了,基督教盛行的歐美,大家耶誕節回家團聚;台灣基督教並非多數,卻選擇在耶誕節狂歡,真有趣。今年耶誕節或許可以另類些,參加 《3P聖誕 ALL夜》,去西門町連看三部同志片,從午夜看到日出,看完正好吃耶誕早餐。這種好玩的電影儀式,自從多年前的《醫院風雲》之後就沒再出現過了,不過現在 機會來了。這三部片是由香港獨立影片機構「影意志」發行,「影意志」專門發行以香港及華人導演作品為主的非主流獨立電影,其中同志電影佔了很大的份量,有 點像美國的Strand Releasing。《3P聖誕ALL夜》是個很難得的機會,讓我們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這三部片有兩部是導演鍾德勝德作品,我以前曾經在某個喜愛中老年同志的香港朋友家看過一部鍾導演的前作《心灰》(1999),也見識到導演對於男同 志青少年獨特的觀察省思,《只愛陌生人》和《愛到盡》兩片的主題同樣是關於男同志的成長,但是卻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只愛陌生人》的主角Eric 是個十多歲的同志少年,本來住在香港有自己的生活,卻被父母「騙」到加拿大。這小子雖然不甘願,但是也很厲害,馬上混進了當地的同志生活圈,也找到了固炮 (一個大叔);但是他在家庭、學校(主流社區)當中,他的性傾向還是讓他難自處……。

《只愛陌生人》描述了一個少年同志的自我追尋,身處異地加拿大,他面對的不只是自己的性傾向,他還必須在異地漂泊的狀態下,面對國族、認同、以及華 人社區的世代的問題。電影中他有兩次的「叛逃」,第一次他想企圖回香港,顯然他對於加拿大並沒有認同感;第二次跟著一位他喜歡的中國少年,幫助他「偷渡」 到美國,最後卻被放鳥。其實還有一次更大的「叛逃」,就是他在上教堂的途中突然拒絕上教堂,然後跑到gay書店認識了固炮大叔。這個身形纖細的少年自我追 尋過程中不但果決、做事不遲疑、敢愛、而且……勇於背叛。年輕演員李亭漁有著亞裔男子優美的臉部線條,雖然清秀,但是非常勇敢剛毅,也塑造了一種同志電影 中的少年叛逆英雄。

" rel="lightbox">

鍾導演的另一部作品《愛到盡》的主角Ming年紀較大,22歲。電影開始他釣人回家,母親回家撞見之後大怒,然後我們看到了很不可思議的母子互摑的 畫面,接下來,傷心的母親就跳樓了……這真是我看過最驚人的同志電影開場之一 。Ming是一個年輕的帥哥,他本來可以當個天之驕子,但是母親的事件卻改變了一切。他一方面和自私保守的男友交往;另一面卻賣身賺錢,而且沒有任何「道 德」顧慮。《愛到盡》也是一個同性戀男子追求愛情的歷史。他的兩種生活風貌,或許也反應了香港社會的兩種同志現象,即沈溺在性愛藥物中的「新潮」同志;和 那種有經濟實力卻對妖異的同志文化感到不屑的保守同性戀。這部片的後半段非常感人,Ming在勒戒所(一個基督教的「更生」團體,跟地獄一樣恐怖的地方) 認識了一個互相照顧的男生(異男),Ming在他的身上得到了一種他在同志圈中無法尋獲的真誠感情,一種發自人性良善面,超越同性戀異性戀的真情,但是這 異男卻有自我毀滅傾向的。《只》和《愛》的兩個同志主人翁都有英雄色彩,他們的追求愛的過程都彷彿是一場冒險,他們都承擔了很大的生命之重,而且,他們的 生命才剛剛開始一點點而已……。

" rel="lightbox">

第三部電影《姣妹日記》的導演李孟熙大家應該都很熟了。女主角是個住在美國洛杉磯的亞裔俏妞,一個年輕版本的Samantha Jones,她酷愛打炮,到處睡人,每睡了一個男人就要用手機拍下照片,記錄他的年齡、種族、屌長屌寬,然後像收集球卡那樣歸檔,可以想像她的檔案室一定 非常壯觀。她覺得自己只是個「有著男性道德觀的婊子」。其實,她的性濫交,以及她的男人偏好,根本就跟gay一模一樣,當然她還一定要有一個也是到處睡人 的「 好姊妹」(一個拉丁帥gay)。然後她發現自己懷孕了,於是得從幾百個性伴侶中找尋誰是孩子的爹……這部「異女電影」的預設觀眾群顯然是男同志,因為這個 異女實在太「gay」了,大家太容易把自己投射到她的身上,跟著她一起找尋真愛。很有趣的一點:根據女主角的性愛檔案,她的韓裔炮友老二最大(10寸), 而另外兩個炮友(拉丁裔和白人)只有6寸。雖然這只是個小笑點,但是卻很惡作劇地顛覆了亞洲人老二比較小的刻板印象……怎樣,不行嗎?

我不知道這三部片和耶誕節有何關連,但是三部片中都提到些基督教和耶穌,除了《只》片中的小男生拒上教堂跑去釣男人;《愛》片中的基督教勒戒所中, 受勒戒的成員被要求做荒謬的禱告;而《姣》片中,兩個好姊妹為了再度獲得貞節,跑去教會參加一個莫名其妙的「貞操重生禮」。這三部片選擇在耶誕節連放,很 耐人尋味。如果你要連看三部,看完的時候應該是早上天快亮的時候了,氣溫會很冷,記得帶外套圍巾和帽子,感覺會更像過耶誕節。

3P Anyone?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Regrets, regrets...


Back from China for over a week now. Been so busy that there is no time to blog.

Looking at the footage, there is so much I could have done better, and yet there were so many things beyond my control.

Like this scene with the kids. Let's just say their acting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 But what can I do? There was no time to rehearse them. I didn't even meet them until the day of the shoot. And they're all wearing their best clothes, but they're supposed to be ordinary village kids!

Monday, November 15, 2010

Speechless shoot

On the set of Speechless. A very tough shoot. Long hours, terrible food, too few crew members to do the work. The schedule is crazy.

I have a cameo role as a middle-aged man trying to hit up the main character in a park. Some people think my cameos are inside jokes or some sort of Hitchcockian signature. Actually they are cost cutting measures! Also I like the idea of watching myself age on-screen over the course of my career.

Wednesday, October 20, 2010

八達通 you lie to me!


八達通公司主席梁國權昨日在記者會上宣布,將於年底離任,同時他堅拒認錯,不同意私隱公署「三違反」裁決,認為八達通出售個人資料並無違反當時私隱條例及指引。

這是梁主席在記者會上的表情,根據看《Lie to Me》學到的身體語言學,他是否潛意識地在對香港人說一聲「Fuck you」?

北京獨立電影節

這是北京獨立電影節有關《愛到盡》放映的link:

http://www.lixianting.org/entry/313

遲些可能有video看,大家可看到我差勁的普通話,千萬不要錯過!

有一天電影節的主持人老朱請我去吃午飯,同桌有《China 1971》的其中一個導演Henri、我右邊的是《After all these years》的導演家威、左邊的是北京同志電影節的攪手范坡坡。坡坡點了一個重慶毛血旺,坐在對面穿粉紅色襯衫是巴黎一個電影節的策劃,是個素食者。他一面把筷子插進充滿 豬紅, 豬腸, 牛柏葉的煲一面問,"Is this vegetarian?" 我瞪大眼晴回答:"This is the opposite of vegetarian!"

這次的另一收獲是去了一個音樂節。之前看Now的《風行全世界》介紹了一個在夏天舉行的北京音樂節,心已很向往,因為香港攪不到這樣的大型音樂節。這次去到剛巧是國慶假,有另一個規模小一點的音樂節在海淀公園舉行,叫「摩登天空」,像Glastonbury般分幾天舉行,大家可以在場地搭營睡覺。「摩登天空」分幾個台,有heavy metal,有mainstream pop, 有搖滾有跳舞,我當然第一時間走去跳舞台。拍這照片時天還未黑,沒有太多人跳舞,但一入夜就很多人。觀察所及大部分人的drugs of choice只是煙草與酒精,與會者大多是本地人,大家都是為了音樂而來,十分健康。

Sunday, October 10, 2010

愛到盡@《第五屆北京獨立電影展》



最近去北京出席《第五屆北京獨立電影展》,這影展主要放映中港台獨立作品,包括劇情、紀錄、動畫、實驗環節。本屆還有一個叫「比利時記者眼中的中國」節目,放映兩位比利時記者拍攝的中國紀錄片,其中一部《中國1971》是解放後第一次讓外國記者拍中國,比安東尼奧尼還早,最近才在導演家找到栲背數碼化。片中每個中國人都拿著毛語錄,口喊打倒美帝,但兩個紅鬚綠眼的老外卻沒有一絲敵意,很有趣。拍這片的兩個記者雖然沒有絕對的行動自由,但拍攝題材也不是局限於模範工廠、公社等這些,也拍到一些民間的生活面貌如市場、大街小巷等,令人有點意外的是在菜市場內物資十分豐富,老百姓的生活一點不艱難。

今屆的獨立電影展跟學生影展同時舉行,所以來的導演很多,十分熱鬧。影展在位於離北京城頗遠的宋莊藝術區內的現象藝術中心舉行,從城裡來的人都會花整天在這兒看片,電影放完了大部分觀眾都繼續留在影院內參與答問,不像香港放映放完就急急腳走人。很多觀眾都踴躍問問題,現場的討論氣氛特別好。今屆有一部紀錄片叫《我年輕時也打老虎》,主題是中國近年的紀錄片,導演在片中質疑紀錄片導演為何往往把自我剪掉,以電視劇的審美觀拍片。片後的討論有一個多小時,比他的片還長!

拙作《愛到盡》的放映後討雖沒有這麼熱烈,但也挺有意思,比如國內對毒品、基督教等的理解跟香港有些不同,這次交流對我有一定的啟發性。

Saturday, September 25, 2010

Vee姨手工皂


要遠離硫酸鹽(SLS)的魔爪還有一個經濟實惠的門路,就是幫襯我朋友Vee姨的手作肥皂。Vee姨是我領養Buddy時認識的其中一個狗友(其實她是貓痴),因為一般肥皂令她皮膚乾糙痕癢,把心一橫自製香皂。這些肥皂成份天然,用料上乘,而且久不久有新款式,什麼蘆薈紫草、金盞花、咖啡蜜糖,聽落都開胃!最重要的是價錢相宜,而且Vee姨扣除成本後會捐給動物義工團體,有興趣可從她的blog 聯絡她。

Saturday, September 18, 2010

李滄東的《詩》是個masterpiece!

昨天臨時決定去「鮮浪潮」開幕禮,會場上跟李滄東零距離接觸。

《詩》是個masterpiece!人性的醜惡與世界的美並存,藝術不是一個避難所而是很實在的表達,一種對生命的肯定。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飈離編碼的慾望

From: 電影評論學會

飈離編碼的慾望──以《愛到盡》為例淺談近年香港電影的寫實潮



今 年年頭香港電影勢頭甚是不俗,夾著上年年尾《十月圍城》和《風雲II》的餘威,今年武打片看頭也盛,除了已上映的《蘇乞兒》和《錦衣衛》,還有將會上映和 製作中的《大兵小將》、《葉問前傳》和《葉問2》;另一邊廂黑幫警匪片也繼續有市場,上年最有話題當然是《竊聽風雲》、《殺人犯》和《Laughing Gor 之變節》,此外還有《同門》、《復仇》和較偏鋒的《旺角監獄》;至於今年年頭就先後上映了《撕票風雲》和《滅門》,看來黑幫片的勢頭也不弱。

近年的寫實潮

就在 這麼多武打片和黑幫片上映之際,我們卻不難發現不少觀眾責難說,為何港產片到了現在好像只剩下這兩種類型片,難道除了武打和黑幫,香港電影就沒有其他了 嗎?就在這種責難中,近年港產的「寫實片」好像有冒起(回歸?)之勢。就美學上來說,武打和黑幫片以動作、快速鏡頭、強烈的色彩對比等特色為主;相對於武 打片和黑幫片,「寫實片」節奏則比較慢,多利用自然光,主題較接近一般人的生活,甚至選用的演員多以平實不華為主。就以2008為例,不論是在「香港電影 評論學會大獎」,抑或是「香港電影金像獎」,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都成為了大贏家,不單是電影,就連金像獎的四位得獎演員,除了張家輝星味較濃外, 其餘的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明星。2008年除了《天水圍的日與夜》,青春寫實片《烈日當空》也很被看好。至於2009年,事先張揚的《天水圍夜與霧》雖然 沒有預期的回響,但似乎也為2009年開了個寫實的頭。論2009年的寫實,當然不能不談《音樂人生》和《三條窄路》。紀錄片《音樂人生》先後得了「台灣 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電影獎,更入選角逐「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這可算是香港紀錄片的奇蹟;至於《三條窄路》, 其實早已在2008年的電影節上映,獲得一致好評後再在2009年正式公映。電影不單是在電影院中上映,更被社運朋友經常借來公映討論。除了這些,近年的 寫實片還有邱禮濤兩集「性工作者」片、翁子光的《明媚時光》、劉國昌的《圍‧城》等。於是乎,在這脈絡看崔允信監制、鍾德勝編導的《愛到盡》就別有一番味 道。

2008 年上映的《愛到盡》今年被「影意思」選作「香港獨立電影新選」四部戲的其中一部(其他三部為李孟熙《姣妹日記》、崔允信的《三條窄路》和許雅舒的《慢性中 毒》),近日在藝術中心上映。《愛》所呈現出來的美學,甚是寫實,可以拿同是同志電影的《永久居留》作比較,以看出當中的美學差異。《永》雖沒有明星級的 陣容,所選用的都是擁有美好身段的演員。《永》中一場又一場的裸露場面,極盡窺視男性身體的慾望,特別是一場在海中的愛撫場面,導演利用燈光把他們拍得像 是天神在做愛般。而《愛》則大異其趣,演員都是業餘的,沒有不斷向觀眾展視男性的身體,做愛場面也拍得平實。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種平實不華的影頭和燈光處 理,正正是反抗香港電影長久以來影像滿溢的情況,而以影像不斷衝突觀眾視覺正正是在武打和黑幫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愛》 講述同性戀者阿明因吸毒被判到福音戒毒所戒毒,結識了阿強。阿明離開戒毒所後就住進阿強所租的單位,介入阿強與他女友的生活。這片不只是描述同性性愛的同 志片,也不是剖析青少年吸毒問題的青少年問題片。導演透過阿明與不同人之間的愛慾,描劃出多層次多層面的慾望地圖。


社會道德的編碼︰「你點對得住你死鬼老豆﹗」

因著 吸毒,阿明被判到福音戒毒所。原先,阿明的慾望流向同性,而在與同性做愛時吸毒則是希望完全脫軌,達至慾望自由流動的境界。而在戒毒所中,慾望的編碼被帶 往相反方向走。戒毒所的負責人「致恩」 (Chi’an) 不斷以祈禱、唱詩歌、崇拜來換置吸毒者的慾望。當吸毒的慾望被換置成對上帝的慾望,吸毒者就完成療程,可以回歸社會。宗教,在片中,完全沒有神聖的元素, 完全是各個單位互相扮演的遊戲,「致恩」扮演祈禱,而其他人則扮演著和應祈禱。不過,這種扮演遊戲不是沒有實質效果的,當扮演者都信以為真時,遊戲就成了 真實。就像阿強一樣,他初時只是因著合作玩這個遊戲,但慢慢他的慾望真的被換置了,而他則被認定為戒毒成功的人。

而阿 明則從來沒有參與這個扮演遊戲。在他未被判刑前,一天在家中與男友阿仁做愛,湊巧母親回家看見兒子與另一個男人在鬼混,就罵他「你點對得住你死鬼老 豆!」(你如何對得住你過世的父親)。這個罵詞細看起來其實是很奇怪的。是否阿明父親生前對阿明有甚麼期望,以致愛上同性的人會使阿明對不起他的父親呢? 其實這個罵詞只是母親氣憤下的漏口 (slip),露出整個社會對同性愛情的負面編碼,並且往往嘗試以父親之名(父親不存在的期望)鞏固這個編碼的邏輯。其實這個「父親之名」是空洞的,因為 實際的期望並不存在,有的只是母親以父親為藉口,以重構社會的道德規範。阿明的回應則赤裸裸的把這個「以父之名」的邏輯搧了一巴︰「阿爸都已經死X左。」

不論是「以上帝之名」還是「以父之名」,它們基本上是同構的,所發揮的功用都是相同的。

消費的編碼︰以金錢換肉體

母親 死後,阿明需要搬出來與朋友合租地方共住。因經濟關係,阿明成了男妓。阿明其實還蠻享受與不同性伴侶做愛的快感,加上吸毒的協助,使他可以完全飈離現實的 軌跡,享受離地的感覺。後來,阿仁發現阿明販賣身體,大發雷霆,不能接受以肉體換取金錢這種生活方式。其實,阿仁的慾望很簡單,就是想要把愛人囚禁在自己 為他而置的空間中,以致後來他會自以為是的租單位想與阿明同住。這在在都顯明阿仁想要「囚禁」阿明的慾望。

阿仁 不只不明白阿仁的慾望,就連自己的慾望也不清楚。他以為自己是極度厭惡「以金錢換肉體」這邏輯,但最後他卻深深的「體現」這種邏輯。當阿明為阿強緣故到阿 仁處借錢時,阿仁半強迫的進入阿明的身體,發洩過後既感到愧疚,又覺得需要補償,於是就給阿明他所需要的錢。就在阿明離開的一刻,他以不屑的眼光望著阿仁 搖頭,深深揭露了阿仁口講恥以金錢換肉體卻以行動否定自己的虛偽。阿仁不單「體現」了一個嫖客的虛偽(既有嫖的慾望卻又以尋找真愛為偽裝),又「體現」了 消費社會的最高律︰以金錢換取慾望的法則。

飈離式的慾望︰撞擊編碼的毀滅

在阿 明離開戒毒所後,阿強則收留他住在他的家中。在他與阿強和女友 Jackie 的三角關係中,阿明戀上阿強,阿強愛 Jackie 甚深,而 Jackie 則是個 “play girl”,在與阿明日夕相處下愛上了阿明,並要求與阿明做愛。及後因著Jackie離開,阿強步上自毁之路,重新吸毒最後因吸毒過量致死。我們因而可以 結論說 Jackie 就是「紅顏禍水」 (femme fatale) 式的人物。但若我們仔細觀看三人的慾望流向,就可能會有另一番看法。

阿強 離開戒毒所後,完全回歸到主流社會的慾望編制中,在髮型屋當髮型師,結識 Jackie 並拍拖三個月,自租物業並與女友常有性生活,一切都在軌道上進行著。就阿明來說,阿強是慾求的對象,而 Jackie 則是慾望的窒礙。阿明本無意介入,亦無意破壞,但也無意離開,繼續以「兄弟」之情維繫著他的慾望。阿明深知道在這條軌道上他與阿強是無法遇上的,但在 Jackie 拋棄阿強後,他找到滿足慾望的替代方法︰與阿強一同吸食可卡因。由於阿明從未試過可卡因,阿強則權當半個老師為阿明準備,替阿明打針,並教導阿明不要抗拒 可卡因給他的「力量」,而應順著「力量」讓它帶著身體走。整個打針和享受的過程,仿如做愛,雖不能等同,但至少可以暫時替代。阿明則帶著這種毀滅的因子, 使阿強最後因吸食過量而死。

阿明 的毀滅因子並不是在電影最後才出現,其實在電影開頭已經暗藏著。電影甫開始就是阿明母親墮樓身亡的鏡頭,及至影片的中段我們得知,母親是因為發現他是同性 戀,而以父親之名撥他回「正軌」無效後才自殺身亡。阿明雖然帶來毀滅,但他並沒有要故意毀滅別人。這一切都是他飈離式的慾望與社會正規慾望編碼相撞而來 的,而所謂的毀滅因子其實只是兩者相撞後飛出來的碎片,卻已經足夠奪人性命。

撞擊會否帶來新生︰再談寫實潮

回到 文初關於類型片和寫實片的討論,也可以用類似的框架去理解。80年代初新浪潮的暴力因子,被編制和風格化為吳宇森的黑幫片和徐克的武打片等類型片,他們 (和其他同路人)確實為香港電影帶來很多動作上的奇觀。但除著類型片一再被重覆,原先衝擊視覺的動作影像被觀眾完全吸收,失去了其衝擊力,成為觀眾對港產 片的正規慾望。由於過量消費,奇觀 (spectacle) 反而變成陳腔濫調 (cliché) 甚至沉悶 (boredom),而如《愛到盡》這類的獨立寫實電影,卻以看來「沉悶」的影像帶給觀眾飈離編碼的慾望;近年來的寫實潮,也可如是觀。至於如此撞擊會否 帶來新生,需要交由時間去回答。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10

回歸番硯


關於硫酸鹽(SLS),在網上可找到各式各樣的資料,有正有負。Pro-SLS的說並無確實証據證明SLS致癌,而且短暫與低濃度的接觸對身體無害。但不能否定的是SLS是極harsh的清潔劑,對皮膚肯定不好,還會通過血液儲存在內臟。

以前我們接觸SLS只有洗頭水,但自十年八年前硯液流行以後,家家戶戶都用一大個一大個膠樽的買回家,除了不環保外,還大大增加我們接觸SLS的機會(別忘記,皂液要塗滿全身,包括接近口鼻、肛門等易於吸收入血管的地方)。要減低SLS的接觸,是時候回歸番硯了。

市面上大部分廉價番皂用後都會令皮膚乾燥,因為提煉過程中生產商會把造皂時自然釋出的甘油(glycerine)抽掉用來製造價錢更貴的番硯或化妝品,而甘油硯則動輒要二三十魂錢一舊,在Lush,Body Shop這些店買更貴一倍。所以現在很懷念以前在加拿大時用的Soap Works甘油硯,多倫多製造,造料全天然,通常在健康食品店可找到。五顏六色的各式番硯放在架上,沒有包裝,一次過買五六舊直接放在紙袋,很環保,而且便宜:99仙一舊,在網上看現在漲到$1.49一舊,仍然超值。

Wednesday, September 8, 2010

備用電力


上一篇提到「電力公司每年都生產大量多餘電力,這些過剩的電不用白不用」,是出於我對「備用電力」這個概念的誤解,特此更正:其實電力公司是不會生產多餘的電。

為何我會有這樣的誤解?首先是看wiki這篇關兩電利潤管制協議的文章,有這樣一句「由於電費水平,與固定資產淨值掛鈎,因此,立法會議員陳偉業,曾經公開批評,現有協議鼓勵電力公司不斷擴張容量,產生過剩電力,遠超於供電安全系數的百分之廿五,浪費電力。」,並提供一個表顯示兩電過去十多年來的備用發電容量,有些高達54%。此外,地球之友一篇題為節能降低備用電量,舉報城市雪房的新聞稿,說「據本會分析,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及香港電燈有限公司近年的備用電量比率雖稍見下調,在2005年分別為27.6%及33.3% (表一),但仍嫌偏高,與政黨和能源專家期望的較低水平存在差距」,言下之意是備用電量越低越好,越低越環保。

我因此以為備用電量是電力公司多發出來的電,但其實備用電量是電力公司最高發電量減去香港最高電力使用量的一個百分比。所以在發電設備沒增加的情況下(如龍古灘發電廠建成後的十多年間),其實備用電量應越高越好,因那代表我們電力使用量越低!備用電量高不會浪費電力,但起無實際需要的設施會浪費資源。

Tuesday, September 7, 2010

恐怖浴室

最近看到Body Shop洗頭水的廣告標榜「無硫酸鹽」,於是上網查吓硫酸鹽的壞處,一看嚇了一跳,原來在動物測試中已被認定是致癌物!但因為洗頭水只短暫接觸頭皮,而且會用清水洗淨,所以各地政府才淮許使用。但怎樣的接觸才算短暫?有些人(如我)早晚洗頭,長年累月接觸硫酸鹽會否令身體積聚毒素?

硫酸鹽(Sodium laureth sulfate 和sodium lauryl sulfate)的作用是幫助起泡,原是工業清潔劑,用來清洗發動機。由於價格便宜,廣泛被使用在洗髮水、沐浴乳、牙膏等。其中Sodium laureth sulfate能釋出致癌物1, 4-Dioxane(即成龍那隻洗頭水被驗出的毒素,其實很多其他清潔用品都含有,只是多與少的問題),但兩者都能破壞皮膚的蛋白組織。製造商其實早知道這些個人用品致癌,但卻辯稱少量的接觸沒問題,但現代人用的個人護理物品可多達十多種,其中含約80種有害的化學物,輕則傷害皮膚,重則致病,令人防不勝防。我今天去一間專賣美髮用品的店,竟發現那裡的十多種專業髮廊用的洗頭水全部都含硫酸鹽,只有Body Shop賣90元/250ml的洗髮水沒有,怕死的我只有乖乖奉獻。

Wednesday, September 1, 2010

慳電不等於環保


有朋友說她今年夏天為了環保未開過冷氣,我十分佩服她的毅力與堅持,但不得不指出在香港的兩電利潤管制協議下,她的做法其實無助環保。政府容許兩電利潤與固定資產值卦鈎,令兩間電力公司的生產設備過去二十年間無必要地彭漲,令它們每年都生產大量多餘電力,這些過剩的電不用白不用,電力公司因為你少開冷氣而燒少些煤和天然氣,而且市民少用電更可給它們有藉口加價,間接害了低下階層。

電廠一直是香港空氣汚染的最大源頭,佔二氧化硫總排放量 92%,以及氮氧化物和可吸入懸浮粒子總排放量的一半。但今年中電公佈,「去年粒子、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排放量,分別比 2008 年上升30%、20%和6%;二氧化碳排放亦升6%,令每度電碳排放強度由 0.54 千克增至 0.56 千克。中電解釋,去年排放增加是因為燃煤發電比例上升,佔 44.5%,高於08年的41%」。為何中電明知燒煤釋出大量污染物,仍於上年度增加燃煤發電比例令粒子排放量上升達三成之多?去年煤價大幅上漲,但兩電沒有incentive用其他能源代替,因為在利潤管制協議下,兩電可向用戶徵收燃料附加費補貼上升了的煤價,而且用汚糟的煤又可藉此增購零舍貴過人的各種脫硫、減排裝置,借環保之名賺盡利潤管制協議下容許的利潤!

Tuesday, August 24, 2010

沙中線一拖再拖


原來高鐵的另一個casualty是沙中線,政府因為要盡快開展高鐵工程,靜靜鷄拖延沙中線的刋憲。沙中線已談了十多年,一度因兩鐵合併而受阻,現在又因與高鐵爭人用而被迫讓路。

政府一方面急急腳起服務大陸有錢人的高鐵,一方面把服務沙田以至九龍東,其中包括土瓜灣、紅磡舊區廣大市民的沙中線一拖再拖,其政策傾斜得連保皇黨也看不過眼,上月民建聯的李慧琼發動四百多名沙田、黃大仙和九龍城區居民遊行抗議。但觀乎參加者都是一班窮鬼阿伯,政府又點會理?

Wednesday, August 18, 2010

再談毒品非刑事化


英國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前任會長Professor Sir Ian Gilmore公開表示毒品如可卡因和海洛英應非刑事化,以減少和毒品有關的罪案和改善公眾健康。他認為社會應把現時花在輯毒、撿控和監禁的巨大資源直接投放在照顧有毒癮的人身上。

毒品非刑事化後,毒品直接由政府管理,價格會下跌,人們不需挺而走險犯罪構買毒品,也斷絕黑社會的經濟命脈。除此之外,現時毒品拆家為謀取更大利潤,把各式各樣不同的雜質溝入毒品,影響用者健康,但政府管理便不會有此問題。

毒品非刑事化那麼好,為何各地政府不大力推行?其中一個原因是以毒品非刑事化來減低毒品禍害很counter-intuitive,一般人相信若買賣毒品不犯法,那麼所有人都會跑去吸毒。但從實施了毒品非刑事化的葡萄牙或個別毒品非刑化的荷蘭或瑞士等,這措施不會令吸毒人數增加,而且會令罪案率大大減低。

也有人認毒品非刑事化等於鼓勵人吸毒,但社會絕對可規管一些東西的同時也不鼓勵人們去做一件事,如吸煙,而近期吸煙率連年下降正正是政府有效管制這種合法毒品的成果。反之,吸毒率的有增無減是現行措施無效的鐵證。既然這無效的方法已試了多年,我們為何不考慮其他方法處理毒品問問題呢?

Further reading: 英國 Transform Drug Policy Foundation

Sunday, August 8, 2010

窮人含忍


包致金侄女獲輕判引起群情兇湧,律政師要求司法覈核裁判,一般人認為大快人心,有報章社評更說「 司法制度有修正的機制,公眾對裁判出現爭議時,正是機制發揮功能的時候,覆檢將有助維持公眾對司法制度的信心,更加彰顯法治精神的重要性」,仿彿只要把Amina小姐釘死,香港司法制度便會公平。其實這開了一個很壞的先例,以後是否群眾大吵大鬧,律政師便要「做野」?又有人批評原審法官判得輕手早有前科,但別忘記原先是律政師以罪名較輕的《警隊條例》和《不小心駕駛》告她呀!

正如「每日一膠」的作者指出,香港司法制度的不公不只在於少數有錢人獲輕判,而是多數窮人被判得太重。有些人只藏有幾粒沒有醫生紙的安眠藥便被判監幾個月,有人被警察老屈然後法官相信差人,這些不公平每日都在香港大小法院發生,但那些為抗議Amina輕判而走去遊行的人大多從沒為此發過聲。

另外一個駭人聽聞的數字:2008年香港原訟法庭及區域法院的定罪率分別為94.8%及92.6%(相對之下英倫Crown Court 2007 年定罪率只為40%),換句話說若你被控要上庭的話,請別妄想疑點歸被告和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因為在香港,法官判你有罪的機會多於九成,資深大律師郭兆銘認為數字「可能接近北韓」!

Monday, August 2, 2010

無食之旅




剛從蘇梅島回來,去了一個排毒Spa,每天不吃東西,只喝蔬果汁。

原以為會餓到頭暈眼花,但實際比想像中容易。首先每天的餐單很「豐富」,每天一杯含很多纖維的Detox Drink、三杯新鮮的蔬果汁、一個椰青(但不能吃椰肉)、一杯螺旋藻飲料、一小杯濃縮而很難喝的小麥草汁、一碗淡而無味的蔬菜清湯,還有生果碟--你想像不到一天沒有吃東西的話一片木果有多美味!

我的排毒package還包括每日一次的冥想班、瑜珈班、一小時泰式按摩,還有洗腸,但我看過資料說這其實對身體不好,所以沒有做。

這三天中,第一天興緻勃勃,第三天知道明天回香港,還是第二天最難受。晚上是最肚餓的時間,腦海中不斷想著回到香港要吃什麼什麼。不知為何很obsessed with 一碗味千拉麵的南瓜麵,回來後在機場馬上吃了一碗,但感覺不外如是。

這幾天時間我用來修改劇本,還有思巧我的人生,最後一天淩晨突然醒來,有一個小小的覺悟或者是epiphany,感謝主。

Monday, July 26, 2010

抗議漁護署虐狗


今天帶了Plato同Buddy去上水狗房抗議漁護署虐狗。Facebook群組有1000多人報名,不過在場最多只有二三百人,但已足夠迫爆狗房旁那塊空地。整個行動算幾well organized,演講者除了那兩個不知名的演藝界暗星外大都恰好其份。有兩位立法會議員到場支持和發言,包括反家暴條例函蓋同志的黃成智同搓my breast的民建聯成員陳克勤,兩個都是新界東的直選議員,鄭家富,長毛,你們難道對動物權益一點也不關心嗎?

Sunday, July 25, 2010

The Good Wife


最近迷上了電視片集The Good Wife, 主角Juliana Margulies 在一篇訪問中說,現今最好的女性角色都在電視出現,說得真的沒錯。這劇的女主角性格的覆雜性,面對困境的挑戰性,都很難在一般荷李活電影中找到。

一方面The Good Wife是政治劇,Juliana飾演的女主角Alicia的丈夫是檢察官,因為一單嫖妓醜聞帶出貪污指控,令他身陷牢獄。身為妻子的Alicia要重操故業,以四十歲之齡任職律師行的Junior律師。每集的主線都是Alicia署理不同案件,以冷靜和機智為當事人解決困難,其中不乏峰迴路轉的法庭戲。

除了Juliana Margulies,其他的supporting cast都頂瓜瓜,有飾演Alicia丈夫的Mr. Big Chris Noth, 還有飾演同事的,曾在Bend it Like Beckham演出的英國女演員Archie Panjabi,飾演律師行的調查員,她往往在最要緊關頭找出有力證據幫助當事人打贏官司,與Alicia又有疑似lesbian vibe的奇特關係,是我全劇最喜歡的角色。

Monday, July 12, 2010

香港保護動物法例落後

港大法律系與愛護動物協會最近做了一項研究報告,稱香港保護動物的法例落後。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外國在保護動物的概念上而超越了虐待,進而懲罸沒有為動物提供足夠的照料。換句話說不單為動物帶來負面的經驗是罪,而是要動物照顧人確保動物有正面的經驗。

香港現行的保護動物法例源於英國在1911年定立的有關法例,但英國本身已於2006年修定它的法例,香港現時還停留在上世紀初的水平實在說不過去。

報告中提到很多我們香港人習以為常的現象,如在街市買鷄,殺鷄的人會在鷄頸割一刀,然後放在桶中讓鷄掙扎一輪才死去,其實相當殘忍,其實可以先用電電暈它才殺。魚檔很多時都會把魚離開水展示出來,過程中魚曝露在空氣中慢慢窒息而死,有些魚販更會把魚切成幾截擺放出來,魚沒有馬上死去而要受幾個小時苦。

在屠場,豬往往得到很殘酷的對待。首先運送過程中外國有法例監管車的密度,與及禁止有病的豬隻上車,香港就冇王管。走進屠宰的地方時,豬往往要被迫行一條窄窄的斜板,而豬的視力很差,加上斜板濕滑,工作人員要用電棒迫它們走。而屠宰時電暈豬隻時用的電量不足,令到下刀時豬很多時是清醒的!

這些人間慘劇每日都在香港某些角落發生,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不能不正視!

Thursday, July 8, 2010

關楚耀的一年

關楚耀的新歌很好聽,很有感情,是因為他個人的歷練吧。歌曲最近成了幾個電台的上榜歌,看來大家都再次接受他。

但他與衛詩得到的截然不同的待遇,是基於大麻與海洛英的分別嗎?也許因為大眾對男與女偶像的期望不同?還是與他來自中上階層兼有connection的家庭,而她只是一個窮家女有關?

Wednesday, July 7, 2010

校園驗毒計劃的成功?


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石丹理說,大埔區校園驗毒計劃試行近半年後,「令學生與家長關系改善,并改變學生對吸毒的態度,整體計劃是成功的。」

校園驗毒計劃的目的是改善學生與家長的關係嗎?而改善關係和改變學生對吸毒的態度兩項成功的指標如何量度?驗毒計劃在去年十一月推行,那麼之前有向學生與家庭作有關調查,以確立驗毒前之前和之後的家庭關係的比?

眾所周知,校園驗毒計劃實行以來,在抽驗的二千五百名學生中,沒有找到一個陽性的個案。換句話說,有吸毒的學生,完全知道他們拒絕參與計劃的權利,選擇不參與。更可笑的是,這些沒有參與計劃的學生,也未能參加計劃的其他沒動如講座、參觀正生書院等,把最有需要得到這些資訊的一群學生屏棄在照顧範圍外。

今年二月石丹理接受訪問時,曾表示「校園驗毒計劃是自願性質,未能達到阻嚇的效果」,怎麼做完計劃後,在自願原則沒變之下又忽然變成計劃成功呢?另外若計劃主要的成效是教育性的,為何不乾脆把所有資源放在反毒教育上?令人擔心的,是有關當局會否以此為藉口,來年推行校園強制驗毒,甚至成年人強制抽查驗毒?

Friday, July 2, 2010

世界杯之趁熱鬧


在so far只看過今年半場世界杯賽事的情況下,我決定趁熱鬧下注。人地話睇好巴西,於是我決定買佢冠軍,落左二百蚊注。但我連巴西隊有乜球員都唔知--朗拿天奴退左休未?只知有個人叫卡卡,但為何有這麼奇怪的名字?這是他的名、姓還是花名就唔清楚。

為左對沖風險,我又在明日的荷蘭對巴西買左一百蚊荷蘭,因賠率有近四倍,若荷蘭贏我便贏一百。當然若巴西在加時或十二碼輸,又或者下一輪輸掉,我便兩注全輸。

*後記:結果荷蘭爆冷,我這保險注便令我贏左馬會$95。

Tuesday, June 22, 2010

怪上加怪的區議會改良方案

前幾個星期還被建制派評為不符合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決定的區議會改良方案,突然間又變成合法並得到中方支持,未免太兒戲了吧。支持這方案唯一的原因是戰略性考慮,讓多些有民意基礎的議員入立法會,但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否認這方案有違民主原則。若功能組別是不民主的小圈子選舉,把小圈子變成大圈子也不能稱作真民主。

而功能組別是代表各行業利益,那麼區議會工能組別議員代表誰的利益?區議員?區議會?社區事務?我想不大可能是前兩者吧,但若是後者,以後是否渠務、街道清潔等議題將會在立法會上討論?這些事務又是否需要有六位議員來倡議?若將來這六位議員中大多數來自某一區,那是否這一區的事務會在立法會層面上較被重視?

功能組別本身已是怪物,增加區識會工能組別議席是怪上加怪,改良方案更加是為醜惡的怪物政治化妝!

Monday, June 14, 2010

封從德《六四日記》


最近在看封從德的《六四日記》,這書去年六四二十周年出版,不知是否因為同期有趙子陽那本書的關係,好像沒太多人談及。這書的初稿早於91年寫好,但因各種原因要在2009年才面世。我原以為會很悶,但作者的文筆很好,而且那段歷史實在太重要,對六四以至中國近代歷史的人一定要看。

我是先看後面才從頭看的,因為最有興趣知道他六月三、四日,和之後他與柴玲兩夫婦匿藏國內數月以至流亡法國的經歷。鎮壓後他與柴玲成頭號通輯犯,他們之前並沒任何逃亡計劃,只到火車站隨便買張車票南下,後來到了一個地方堵車堵了很久,他們趕快下車又轉乘另一班車到另一地點。機緣巧合之下給他們碰到一些修練的道教人士,知道他們的身份後收留了他們十個月之久。後來錢快用光,便決定闖關。臨行前道士叫他們遇危難時念六字大明咒,結果他闖關時幾次遇到邊防士兵檢查都近乎奇蹟地脫險。之後封從德流亡國外後放棄了繼續讀科學,轉而研究宗教,分別經歷基督教、伊斯蘭教、錫克教,他的博士論文是與道教有關。

除了封從德外,很多六四時的學運人士到國外後都皈依宗教,轉而尋求心靈上的終極價值。柴玲最近信了基督教,熊炎還當了枚師,這大概可視為六四的其中一個副作用。

Monday, June 7, 2010

Plato has World Cup fever


Plato, an avid soccer player, i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World Cup, but Buddy says he couldn't care less.

Wednesday, May 26, 2010

基督徒應順服掌權者嗎?


牧師吳宗文引用羅馬書經文,呼籲信徒要順服執政掌權者。對聖經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聖經內其實沒有多少個順民,包括寫羅馬書的保羅,最後被羅馬人處死。為耶穌領洗的施洗約翰也因為批評國王的婚事而被殺頭。耶穌自己雖然說過「凱撒歸凱撒」叫人交稅,但自己卻公然挑戰羅馬政權,在最緊張的逾越節前以君臨天下之勢騎著驢子進風頭火勢的耶城,又在聖殿外鬧事,最後被當權者處死。而舊約呢?很多先知都是和當權者對著幹,以利亞因為批評皇帝拜偶像,受到皇后Jezebel排擠要置他死地,被迫遠走。耶利米不斷預言因為以色列的邪惡,耶路撒冷將滅亡。這些顛覆國家的說話當然令當權者不悅,國王和大祭司合力把他監禁。

從這些聖經的先知、聖人的故事看到,在世間要奉行上帝的公義,很多時都要勇於反抗當權者,在過程中非但不能享受既得利益者的安逸,反而要付上終極的代價。

Tuesday, May 25, 2010

越南新娘


最近在南方周末看到一個有關越南新娘被販賣到中國農村的專題報導,無論人物、情節都出人意表,再一次證明中國比小說更離奇。一般在媒體、電影上看到的被賣新娘都是受害者,但現實中的受害人卻是英俊但性格內向的毛仔。跟很多農村男性一樣,毛仔所住的村都是男多女少,很多男人都娶不到老婆。經人介紹下,毛仔決定拿畢生績蓄二萬多元買了個越南老婆。這女人自稱二十多歲但看來三十有多,塗著鮮艷指甲油,整天什麼都不做,卻口甜舌滑哄毛仔和他家人為她買東西。

毛仔不但沒有失望,還對她寵愛有加。儘管鄰居都說他老婆不是好人,毛仔都不理會,因為他一生也沒有那麼快樂過。有一次毛仔帶老婆和另外幾個也是娶了越南老婆的男人到的士高,幾個農家的男人坐在一旁喝悶酒,幾個越南女孩卻在舞池熟悉地踏著舞步,毛仔看著他們,第一次意識到這老婆留不住。這一個場景根若是一部電影的話是一場很精彩的戲,完全不用對白就可交代很多東西。故事發展到最後當然是幾個越南老婆不約而同在同一天跑掉,可憐的毛仔還痴痴地希望她能回來:“畢竟做了20天夫妻啊!”

若把這故事變成一部電影的話,人物心理大概要複雜點。要是老婆不是那麼赤祼裸的唯利是圖呢?若毛仔最後沒有放棄找尋老婆而是盡所能,最後又給他找到呢?這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故事。

汕頭


周末去了一躺汕頭,頗有點驚喜。市內有一個區有很多上世紀初的舊建築,融合東西方建築特色,有點以前香港某些舊街道的影子。我喜歡這些建築物的破舊,沒有像上海某些舊區般經復修和中產化。其中很多樓宇已不適合居住,有些二三樓已殘破不堪甚至倒塌了,只有地下還有商鋪,賣的都是些低下價的日用品。星期天沒太多人流,處處流露頹廢的風情,有點像河內,但沒有那麼擁擠。

Wednesday, May 12, 2010

Tears for Fears


Saw the Tears for Fears concert last week. Brought back a lot of memories. I was introduced to TFF by my high school pal, Mike Tam (Mike, where ever you are, I hope you're well!). The Hurting had just come out the year before. The album oozed teenage angst, which matched our states of mind at the time. Me and Mike would discuss the Primal Scream theory and Jungian psychology while listening to songs like Pale Shelter and Memory Fades. The album, with its catchy synth-pop beats, gave voice to all my feelings about my childhood and my parents. Then Songs from the Big Chair came out, and catapulted the band to international fame. However I found most of the songs on that album were too middle of the road, and actually liked it less than The Hurting. When Sowing the Seeds of Love came out, I was thoroughly disappointed with its wannabe Beatles sound. So when the band announced its break-up in the early 90s, I was not too upset. The last TFF song I liked was Tears Roll Down from their Greatest Hit album that came out in '92, which was a throw-back to their earlier themes of childhood trauma, and sounded like it could have been a throw-away track from Songs from the Big Chair. Even though Roland continued to put out albums under the TFF name, none of its output matched those of the band's heyday. Not surprisingly, at the concert it was the older songs that got the biggest response. I was a little disappointed that the concert was so short, and the encore song of "Shout" a bit too predictable.

Sunday, April 25, 2010

Hong Kong Cowboy




by Michael D. Klemm

(originally posted on http://www.cinemaqueer.com/review pages 3/endoflove.html)

End Of Love,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Simon Chung, is the second feature film from the out Hong Kong filmmaker. It is an uneven, but mostly engaging, look at the journeys undertaken by a young gay man, aged 22, whose drug addiction leads to arrest and a mandatory stay in a Christian rehab camp.

Ming (Chi-Kin Lee) is an emotional train wreck who hung out with the wrong crowd during the aftermath of his mother's death. He views the rehab center as a prison but his sponsor, a former heroin addict named Keung (Guthrie Yip), shows him the ropes and helps the time pass. Ming soon develops feelings for his new best friend but Keung is straight and doesn't even notice that his acolyte only has eyes for him. Keung is there voluntarily and, when he decides that he is ready to return home, he invites Ming to come stay with him when he is released.

Ming takes Keung up on his offer but is disappointed when he discovers that his comrade has a live-in girlfriend. Her name is Jackie (Joman Chiang) and she makes no effort, at first, to get along with their new roommate. Ming, still smitten by Keung, finds it hard to listen to the sounds of their lovemaking in the next room. Jackie figures out that Ming is gay and delights in throwing herself at Keung in front of him whenever she can. She turns out to be quite the party girl and her actions become the catalyst for disaster.

Director Chung wisely breaks up the scenes at the camp with a series of flashbacks that detail the events leading up to Ming's incarceration. Ming led a double life, juggling a sweet relationship with Yan (Ben Yeung) while indulging his inner Mr. Hyde as a drug-fueled rent boy. Ming's roommate, Cyrus (Clifton Kwan), plays Lord Henry to Ming's Dorian Gray and leads him down the dark path, supplying him with both sex clients and drugs. There's always a party going on in their apartment and, before long, Ming is spiraling out of control. Yan's attempt to intervene horribly backfires.

End Of Love's non-linear structure is effective but not without its drawbacks. A twist involving Ming's mother's death isn't revealed until the final minutes. The withholding of this information makes for a dramatic finale but also causes some head scratching in a few earlier scenes. This is not a fatal flaw however, and there remains much to commend. There is often an overabundance of teen angst in queer Asian films and this certainly isn't the case here. No one struggles to come out of the closet in End of Love and Ming's problems do not stem from queer self loathing. We see one ugly moment of homophobia and, aside from that, the characters' sexualities are incidental.

Instead, the issues involve drugs, and hustling, and these are topics that aren't restricted to any gender, sexual preference, or country of origin. There is, thankfully, really nothing "fabulous" or cutesy about this film's approach. (The last Chinese queer film that I tried to watch featured a Taiwanese boy band - I have my limits.) The story, even if it could sometimes use a little more punch in spots, is a realistic one. Chung takes us down darker alleys and, while it might not be harrowing in a Trainspotting way, End Of Love lays bare the horrors of addiction. With more than its share of melodrama, End Of Love manages to be creepy and erotic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fairly explicit sex with lots of jump cuts, and fans of Asian eye candy won't be disappointed. The film isn't all grim and there is a nice From Here To Eternity styled beach scene between Ming and Yan. Ming's first trick with an older john is also rather touching. The score is western but the accoustc guitar's squeaky strings provide an Oriental flavor. I'm sure I missed a few things that would have been obvious to an Asian audience. Undoubtedly there was much cultural significance to the shot in a hotel room where Ming, Cyrus and their john share the frame with their shoes looming large in the foreground. There are many such memorable images. The first time that Ming takes E (or K, I get those designer drugs mixed up), he watches Cyrus and their john's lovemaking distorted through a cocktail glass.

I've seen several American variations on the drug and hustler theme (too many actually) and this one has a nice edge to it. Maybe it's the subtitles but End Of Love seemed more serious than the ones I'm used to. The viewer is treated to a glimpse at another culture with the comfort of a universal storylne that knows no borders. Hong Kong isn't subject to the same censorship laws as mainland China and so the director's vision comes delivered without compromises. Chung is a filmmaker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Saturday, April 24, 2010

我愛扭紋柴


很多看過《歲月神偷》的人都被它老土的故事與情節嚇壞,而且感動位吓吓要開「行」音樂加慢鏡迫你喊,實在太煽情,亦顯出導演對自己沒信心。

曾幾何時羅啓銳的電影不是這樣的。我最愛的羅啟銳作品是92年的《我愛扭忟柴》,周潤發飾圍村村長,未婚妻鄭裕玲從英國回來,見過世面的她不甘在圍村生活,與村長鬧翻後決定到中環闖天下。片中突顯圍村舊價值與中環新價值的衝突,但故事沒一面倒的懷舊,村長意識到自己不能一世困在圍村,走到中環學英文、做生意。但電影對中環價值也批判,不斷嘲諷代表城市知識份子的鄭裕玲的醫生男友。最後周與鄭這對歡喜寃家meet half way,兩人各自作出一些改變,發揮另一種香港精神:妥協與包容。片末兩人被困在一輛掛在樹頂上的車是一個很好的,很屬於香港的metaphor,這種妥協與包容是一個precarious balance,需要大家努力維持--現在香港面對的困局不就是新與舊、東與西、貧與富之間的失衡嗎?

《我愛扭忟柴》有很多神來之筆的笑位,如歌劇餐廳,對白精警,還有兩位好戲的主角。最重要的是它的笑話很聰明,不老土也不作狀,跟《歲月神偷》相反,是一部forward-looking的電影,令人對未來充滿期望。

Tuesday, April 13, 2010

王菀之

原來我知道王菀之是誰之前已喜歡她的歌。別誤會,我不是她的歌迷。在這年紀很難成為什麼人的迷,而且在香港當唱作歌手不容易,一年要為自己出兩隻碟外還要為別人寫歌,那來那麼多創意?

其實我總共只喜歡兩隻王宛之的歌,包括在Sammi極有份量的Faith大碟內我認為最好聽的一隻歌「結果」,王菀之作曲作詞,寫宗教難得地真摯而不濫情、有深度而不故弄玄虛(yes,林夕,I'm talking about you)、誠懇但不preachy,除了開首那段organ與其餘部分格格不入外簡直是一首perfect song。另一首是她未紅時為蔡一傑那隻很underrated的個人大碟寫的「上癮」,當時還沒有人認識她,MV還把她的名字寫錯。至於她收錄在自己大碟的歌,so far還未找到一隻喜歡的。

Saturday, April 10, 2010

蘇絲黃@Home Sweet Home


阿旦肯請蘇絲黃上他的「Home Sweet Home」節目討論她的愛情觀,對一個曾拍「姊妹情深」的人來說已是一種突破--雖然由頭到尾阿蘇都很小心地用中性的詞語"partner"去形容另一半,反正大家心照便可以。我一點也不驚奇阿旦的第一個出柜的同志嘉賓會是lesbian,畢竟他曾在商台在俞琤之下工作多年,我也不會hold my breath for 他請一個男同志上這節目講家庭:還記得不久前他在同一節目訪問草蜢,與蘇志威和蔡一智大談老婆仔女,但正眼也沒有望坐在旁邊的蔡一傑一眼。

以「家庭」作為節目的theme沒什麼不對,但為何他歌頌的獨孤一味都是一夫一妻/父慈子考/兒孫滿堂的異性戀家庭,從來沒有試圖伸延「家」這個概念去涵蓋不同形式的家庭?我不單指同志家庭--這世界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家庭:一班年青人住在一起可以是個大家庭,兩個沒有性關係的老人家(but then again,一夫一妻的老人家很多也沒有性關係)住在一起互相照顧也可以是一個家庭,把家庭的概念擴闊可以是一個很progressive和包容的舉動。我不期然想起《天水圍的日與夜》,一個中年單親母親和兒子受其他親戚白眼,女人主動結識獨居老婦,還請她來家裡一起吃飯。一切來的自然親切,沒半點濫情老土--這才是令我感動的家庭觀。

Friday, April 2, 2010

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


最近到中學教錄像班,學生們又被動又懶,根本對此科沒興趣。我跟老師反映同學們沒交功課的問題時,他們建議把錄像班的功課歸納到他們收集功課的系統--原來每天早上八時,班主任都會負責收集同學們所有功課。我不禁聯想到這個系統涉及的admin工作:每一科的老師都要向每一個班主任報告他們assign的功課,然後由班主任收集再分發給每一個老師,班主任又要負責追收欠交的同學的功課,日復一日的不斷重復這動作。這個繁瑣的系統唯一的用處是迫學生準時交功課,但要administer這個系統所花的人力物力是否取代了本來應用在教學的心力?在這個高壓的官僚架構下,怪不得學生都變的被動,對學習失去興趣了。

以前也有去過小學教錄像班,那些學生年紀雖小,但對錄像充滿好奇,而且創作力旺盛,但不知為何上到中學他們的活力都被握殺。我陰謀論地隱隱覺得,可能這正正是當權者希望得到的教育目標:是訓練一班習慣在官僚架構下生活,只懂聽從上級命令,被動而沒主見的順民。

Tuesday, March 23, 2010

End of Love on IMDB

(Someone--apparently straight--reviewed my film on IMDB. Not sure what question he was referring to. Perhaps it had to do with the necessity of the sex scenes? Despite being revolted by the gay sex, the guy seems to like the film, which somehow mean more to me than gay men liking my films. )

I do think I would have given this movie a better rating. Problem is, that is just to explicit,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third of the movie. People who think "Brokeback Mountain" was too homo-erotic are in for "a treat here" (no pun intended). And while there is no actual penetration shown (I think, I couldn't bear watching all the "love scenes" between men shown in the movie).

Of course, this owed to the fact, that I don't read anything before I watch movies. But still, just because this depicts homo-erotic love, doesn't have to be just a movie for queer men. And seeing as the story as it is, actually is pretty good (therefor still a pretty good rating that it gets from me), about human needs it's a shame. Of course the movie stays true to itself by showing the love between men. And almost every love scene, does have something to say. And that's where some things go missing, dialog wise. The main character for example, said something about his mother, which was meant as a joke, but I didn't get it.

So if you can bear the sight of naked men and sexual situations between them, you will get treated to a story worth watching. The director seemed amused by my question after the screening of the movie and he seems like a nice guy, but this movie just wasn't something I actually would watch (again)

Saturday, March 20, 2010

《歲月神偷》的水晶熊獎


《歲月神偷》挾柏林電影節得獎之名在香港票房報捷,卻沒有很多人提到它獲得的水晶熊獎是由一班四歲以上的兒童作評審的(Generation Kplus Children's jury)。我這樣指出來不是想說這個獎的價值somehow比較小(反正每個獎都有其遊戲規則),而是想說只有一個真正進步開明的社會,才會認為兒童有足夠的獨立思巧和判斷能力選擇他們喜歡的作品,才會在柏林影展這種大型國際性項目把評審的重任交給他們。這種事情在中國人家長式思維的社會幾乎不能想像,就算是ifva的青少年組,評審員從來都是三、四、五十歲的老餅,以老氣橫秋的語氣品評年青人的「創意」和「活力」,想深一層其實不無可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