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9, 2010

《呻吟透視》第廿五集:中國婦女的《完美生活》

香港人水平低早已不是新聞,但最可怕的是這些人可以擔當傳媒工作,把無知無限發放。像這個唐曉白的訪問,主持人竟可當著導演的臉說她的作品悶,簡直嘆為觀止,又說《甜美生活》「好過」許鞍華的...說來說去說不出電影名字,最後才由另一位主持補充說《天水圍日與夜》--是怎樣「好過」?因為沒那麼悶?

後來談及下岡,主持說文革已有這個名詞,唐曉白來不及反應就讓他胡混過去,後來話題又回到這個題目,他又說聽說過文革時人家離開城市的工作岡位叫下岡。天呀,那是下鄉呀!

Monday, January 25, 2010

安非他命與奧林匹克


Toilet Wall上,近日有人不斷出post讚「安非他命」,自吹自擂說入了柏林,又說「入圍咗柏林影展,就好似運動員入咗奧林匹克運動會咁,好犀利架喇」,我忍不住留了以下的回應,相信我最有資格說這話吧:
「你那麼落力出這麼多個post谷部戲,想必是和電影有關的工作人員吧(甚至是雲翔本人?)
不過請你不要散播一些錯誤的言論,貽笑大方不要緊,最怕是教壞細路!
首先入圍圍咗柏林影展跟運動員入咗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兩回事,後者有很客觀的準則,要擊敗國內其他相同運動的選手才有資格代表國家參賽,參賽者必然是該國最快最高最好的人,但電影不同,沒有客觀的準則去量度.

當然入圍世界三大影展之一是一種榮幸,我也真心的恭喜你,但你也要知道這不代表「安」片是香港最好的電影,充其量只能說在香港2009年後半年拍成而又選 擇apply柏林影展的電影中,選片的幾位甚至一位人兄(在你的case其實只是Wieland一個人)認為這部片的質素與主題適合在那個section 放映,就是這樣一回事.

我這樣說沒有貶低你的意思,電影節選片人一年看那麼多電影,選中你那一部必然是因為在他眼中你的電影有過人之處,但過份自吹自擂只會得到反效果--你要知道這裡的人有多cynical.」

Saturday, January 23, 2010

罷看《孔子》


《孔子》導演胡玫接受訪問談《阿凡達》,說看完走出戲院「已經記不起故事」。哎吔,作為導演怎可以這樣小家子氣和沒風度,真係失禮死人。這還不止,她又說《阿》片故事是建基於虛幻虛假的情節上,跟自己的電影是兩個不同類型的戲種。但對《孔子》加入愛情線被認為不忠於史實,她又死撐道:「電影不是歷史教材,而是一項商業活動,適合的藝術加工可以理解。」這不是雙重標準麼?

對於《阿凡達》被迫令落畫以讓路給《孔子》,她又說:「不可能吧,這是商業社會,一切都是基於商業決定,你的電影好賣,斷不會下你的片,現今社會沒有理由有錢不賺的。」她認為是因為 2D版《阿》片賣座不理想,片商才有這樣決定。其實《阿凡達》2D版佔票房達四成,而且每個人都知道內地電影由製作至發行都是行政主導而非純商業行為,胡導演這樣指鹿為馬,佔了便宜又賣乖太令人反感,所以我決定不會看《孔子》。

Friday, January 22, 2010

淚酒IMAX


首先我得自首:看《阿凡達》的時候,我自推土機進森林那一幕開始便一直隔著我的3D眼鏡抹眼淚至散場。當然有一些是因為我最近情緒不穩定,但不得不承認James Cameron的功力非凡。我不是不知道這片子有多manipulative和煽情,也明白這是典型的美精神分裂的侵略主義--一方面實行右派的軍事商業霸權,一方面輸出feel good liberal的懷柔文化產品,最吊詭的是創作人是真心相信這些反霸權/原始主義的價值觀統,儘管《阿凡達》的空前成功卻把世界各地的本土電影打到落花流水。

作為創作人,我最impressed的是金馬倫敍事的簡潔,很多比他低手的導演會選擇交代的情節他都省去(當然也有可能拍了但剪掉--聽說最初的版本超過3 時,但為了配合IMAX播放才剪成160分鐘,亦是IMAX設定的最長片長),比如他不用交代主角何時變節,沒有soul searching的「內心戲」,但一切都順理成章,也不必解釋女主角怎樣理解他是身體和腦袋分裂的Avatar,反正最後打鬥一場她又不知如何懂得去營救駕駛倉入面人形的他。Cameron深明電影就是動作與音樂,是感官加情感而非理性的媒體,所以每一場都打出最強的一手牌,每一章都是進攻,令人招架不住,由頭至尾情緒都受到牽引。

Saturday, January 16, 2010

為反高鐵出一分力

這天為揸機拍梁文道和董啓章對談,算是為反高鐵出了一分力。梁文道住大圍,他提議在車公廟門前拍,所以我難得地可以踩單車去開工。他們都十分準時,所以我要很快set機,roll了機才發現光圈不對,頭20幾秒爆光,有點遺撼,不過我覺得framing幾靚,背景紅紅的,古色古香,幾配合他們的話題(特別是金佩瑋作了首反高鐵歌是以上年車公的簽作歌詞。)訪問時我心裡十分驚訝梁文道的雄辯滔滔和出口成文,但原來他說的內容真的已成文,差不多是跟據他已寫好、第二天刋登在明報筆陣那篇文章照講,但當然這不影響他說話內容的合理性。




Wednesday, January 6, 2010

Stanley Revisited


最近因為要把拙作《士丹利》放在新片的DVD,要重新配上字幕,於是由頭到尾再重看這部十二年前的作品。通常我不喜歡看自己的戲,總覺得說不出的尷尬和難堪,但這次經過時間的洗滌,我放下了很多,不再為某些微小缺點而執著,在這情況下相對客觀地看這部短片,發覺真是一部很不錯的作品。以前只覺得獎全憑運氣,但其實這部片本身有很多可取之處。

首先劇本和對白都很紮實,如兒子去父親辦公室那場,兩人的對白「你媽咪最近點?」「唔知呢,你得閒自己打電話問吓佢。」兩句便道出父子的關係與及這家庭的歷史,很精警。而父子對話和友人與秘書打情駡俏平衡剪接一重一輕互相揮影也是很好的安排,後來兒子在電話亭致電母親,一句「我走了之後你怎辦?」便為他不肯去英國的情緒增加層次感。有些對白我現在聽了也覺好笑,但有好些都不是我寫而是和兩位小演員jam出來的。

《士丹利》的鏡頭都活潑多變,那時候也不理什麼風格,每一場都有不同處理,每一場都經有經思巧的特別設計:對接、跳接、長鏡、track shot,手搖、主觀、慢鏡甚至每格stop motion,總之覺得work便用。與之相比,下一部作品《心灰》鏡頭上便顯得太保守拘謹,更重要的是《士丹利》有某種sense of fun 和年青活力是之後的作品都沒有的,不知以後能否重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