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3, 2009

「影展戲」和「娛樂片」

多栽培娛樂片新導演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3日

【明報專訊】香港曾經有很多娛樂片導演,做出了驕人的票房,但近年的新導演,拍娛樂片的少之又少。

新導演要成功,拍娛樂片比拍影展片機會低。作為新人,一出道就走商業路線,電影不賣座固然受批評,賣座也多半不受認同,覺得是暴發戶。

走偏門題材,目標鎖定影展,反而較易受注目。大影展不成,全世界有形形色色的小影展,不愁沒機會。

某些題材例如同性戀,能參展的機會十分高,去過影展,電影不一定賣得好,但至少導演名字有人記得。

走了影展路線,轉回拍娛樂片,並不容易。導演心態是其中一個問題。

有電影人形容去影展如吸毒一樣,會上癮的。在那種場面被厚待過,或見到拿獎的是如此地風光,很難願意媚俗拍商業片。

萬一轉拍娛樂片失敗,回頭更難。而且,拍娛樂片有另一套語言、另一種思維,甚至比拍影展片難掌握。

拍了一兩部影展片的導演,會被看成非商業導演,替投資者賺不到錢的話,再開戲會有點困難。

除非拿過大獎,不然兩三年才拍成一部藝術片是很合理的,有些影迷還認為構思籌備得愈久,愈值得期待。

幾年拍一部戲如何過活呢?娛樂片導演一年拍三幾部戲沒問題,市場絕對可以消化,生活自然也好一點。

早年走過影展路線的導演,在大市淡靜的情況下,開戲愈感困難,好幾個其實早有意願想走娛樂片路線,可惜不能話改風格便改,要投資者相信才行。

其實,電影圈應多栽培娛樂片新導演,對影市未來最有幫助。

郭繾澂


首先現在不是太多的導演一年開三幾部戲,拍娛樂片的三幾年才開一部也大有人在。

而生活好不好,除了物質外,也視乎所做的事有沒有滿足感、有沒有意義吧。

至於所謂「影展戲」和「娛樂片」的分野是由市場(包括影展市場)主導,而不是導演計算出來的。現在的商業片市場是畸型的,只容許某類型電影得以上映,才令「影展戲」和「娛樂片」兩極化。在健康和多元化的市場內,是可以讓兩種電影都找到其目標觀眾的。不過這種市場除了歐洲某些國家外已很難找到。

作者說同性戀題材參展機會十分高恐怕是他一廂情願的看法吧,既然這麼容易,不如陳慶嘉導演也拍一部同性戀電影,揚威康城為港增光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