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31, 2009

My 2 cents on o靚模現像

At the moment in Iran, people are willing to die for their belief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young people express their anger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society through music and other forms of expression. Why are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so placid? Our rappers like 陸永 joke about celebrities when they get up on stage!

In the current obsession over young models ( o靚模),I don't blame the models themselves for trying to make a living, or the young men who salivate over them because they don't know any better. However, I do blame our public intellectuals--the columnists, commentators and even university professors who take up valuable column inches and air time discussing this so-called phenomenon in earnest, as if there is something truly profound and novel about teenage boys and middle aged men lusting over big bosoms. In the process they crowd out other less frivolous topics, like people who write serious books and make serious films and put on serious plays. Rather than contributing to society's collective betterment, these intellectuals help narrow down and cheapen the public sphere, and for this I hold them accountable.

Wednesday, July 29, 2009

大嶼山的假期



上週末帶著Plato和Buddy到大嶼山,兩隻野由頭到尾都那麼興奮。Plato第一次到海灘,但二話不說便衝了落水,Buddy見到她游得那麼開心,本來怕水的他都忍不住落水暢泳一番。Plato游水的樣子十分認真,雖然游狗仔式,但都快過我游蛙式,無論我游得離岸邊多遠,她都會追上來!回家途中他們不知是否因為太累,竟嘔在Van仔上,幸好司機沒有發脾四!

Friday, July 24, 2009

不相信人身自由便沒有民主社會


若John Stuart Mills 知道他的On Liberty 出版150年後,他對人身和政治自由的主張仍在某些地方被視為離經叛道,必會十分驚訝。其實Mills的主張有很多當時被視為十分前衛,但現在已變成民主社會的主流思想,如女人應有投票權,人應有言論、集會自由等等。在On Liberty,Mills認為政府不應干涉人身自由,並指出"Over himself, over his own body and mind, the individual is sovereign",除了政府的權力外,社會的大多數亦會通過監控道德與禮節而做出種種損害個人的事,如沙地亞拉伯以宗教道德之名禁止婦女單獨外出或駕車。他提出的Harm principle是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the greatest good for the greatest number)的反面延伸,即人有自由做任何對其他人無害的事。某程度上過去百多年來西方社會政治與社會的演進,包括對不同種族或少數性傾向人士的保護,除了建基於對人權的信念外,人身自由和harm principle也是重要的考慮。

近日香港社會對青少年吸毒這議題鬧得沸沸騰騰,連民主派的黃成智也承機抽水,攪了個坐談會討論青少年吸毒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10319556882&ref=nf),順便推銷校本驗毒條例。而觀乎仿間對近日深圳吸毒港人的口誅筆伐,大家對人身自由這觀念並不認同,但這些人會否明白,不相信人身自由,不相信人有足夠智慧和識別能力去做他認為是對的事,便等於認同成蟲金句"中國人是要管的",便沒可能實現真正的民主社會嗎?

Thursday, July 23, 2009

Sunday, July 19, 2009

禁毒注定失敗



上星期指出抗毒是social control,話口未完特首便宣佈一系列打擊青少年吸毒措施,包括建議用緝毒犬巡邏學校,強制驗毒,立法禁止 16歲以下人士在凌晨等時段進入網吧。這種頭痛醫頭的方法根本對青少年吸毒「問題」毫無幫助,而且又把資源divert from 治療和處理真正有問題的吸毒者(而不是偶然去夜店吃糖索K的大部分人)。

青少年吸毒只是一個表徵,源頭是社會自回歸後一連串的問題,包括教改失敗,經濟轉型令工業中學式微,現在的學校根本engage不了學生,學生對教育完全失去興趣。另外香港人工時太長,家長不能好好照顧子女,家庭關系不好令青少年轉投向朋輩。過往十年推行社工界一筆過撥款令社工界資源減少,不能應付社會需要。而且政府公信力低,禁毒宣傳一味靠嚇,花更多錢賣「可一不可再」廣告也只會造成反效果!

Saturday, July 11, 2009

毒品非刑事化

香港和深圳最近高調在夜店掃場拘捕吸毒人士,警方發言人稱現正值暑假,警方關注青少年濫藥問題。

但其實用警力打擊毒品充期量只能暫時阻止毒品問題,一旦警方行動有所減緩大家便會故態復萌,而且這些行動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跟實際效益不成正比。

在2000年,
葡萄牙把毒品全盤非刑事化,吸毒和攜帶所有毒品自用不會被撿控(但運毒仍是刑事罪)。當時有很多人警告葡萄牙勢成全歐洲的毒品之都,所有好此道者都會蜂踴到該國大吸特吸。但八年過去,葡萄牙的吸毒人士不升反跌,而且吸毒者因吸食不純正毒品而死亡以及感染各種病毒的比例大大下跌。

Drug enforcement is never about drugs. It's about power and control. 所以無論其他國家的經驗有多成功,中國人永遠都不會容許毒品非刑事化。

以下是BBC有關報導。

Sunday, July 5, 2009

港深文化交流


對很多港人來說,深圳只是一個按摩、叫鷄、浦夜店的地方,但其實這城市有千多萬人口,比香港還多,人口來自全國各地,龍蛇混雜,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很值很香港人了解,但深港兩地的文化交流少得可憐。這星期六我到了深圳出席一個港深獨立紀錄片的活動,放映了部深圳拍的,關於變性人的紀錄片《那該多好》。香港的代表是張經偉的07年作品《歌舞昇平》。前者製作粗糙但取材用心細緻,後者製作認真,鏡頭優美但取材不足,talking heads 太多,兩片的製作某程度上反映了兩地電影工作者的習性與態度,但都不約而同表現出對少眾及弱勢社群的關注,誠意可嘉。以下是有關於活動在深圳商報的報導。

用真实影像 拉近深港距离 深港纪录片工作者周六聚深座谈“影像记录双城志” 本报记者 金敏华

“ 毫无疑问,深港是朝融合的方向在前进。我们需要思考纪录片怎样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和社会功能。”香港出生、祖籍深圳湖贝村,作品在多个国际影展中参展及获奖的导演、编剧张经纬昨天下午兴冲冲地告诉本报记者,他已约得香港纪录片导演钟德胜、张虹等本周六下午两点赶赴深圳参加在雕塑家园圆筒艺术空间举行的“影像记录双城志”座谈会暨深港纪录片工作者交流展映活动。

搭建纪录片合作平台

“我们和深圳本地纪录片工作者常常遗憾深港两地在文化交流上的不足。适逢最近深圳在内地率先实行一签多行政策,让几乎所有深圳户籍居民可以随时来往香港,意味着两地更进一步地融合。加上圆筒艺术空间的鼎力相助,我们感觉到也许是时候做些实际的事,所以就诞生了这个星期六在深圳举行的‘影像记录双城展’,希望集思广益。这当中的可能性实在太多了。”张经纬解释道。

深圳本地的纪录片工作者对这一活动的反响可说出乎组织者意料之外。圆筒艺术空间的冯宇告诉记者,深圳从事纪录片工作的人并不少,但大多散落民间。迄今为止缺乏一个聚合资源、相互交流和进行脑力激荡的固定空间。“圆筒”有心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以此促进本地纪录片人的成长,促进深港两地的互相了解与融合。

纪录片工作者兴奋期待

据了解,包括邓康延、胡野秋、高鸣、白小刺、胡刘斌、吴白桦、陈宏、贾玉川、向阳花等在内的本地纪录片工作者、研究者乃至推广者都将参与这一座谈会。导演、深圳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李亚威对这一活动极表支持。正在参与筹划深圳一个DV大赛的越众影视公司董事长邓康延近年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影像作品,他即将推出的下一部纪录片是《六十年·三地歌》。他希望目前进行的这个DV大赛也能有香港人的视角进入。反过来,“既然深圳户籍居民能随时来港,那么他们纪录片镜头下的香港会是怎样呢?通过香港一些组织的穿针引线,他们拍到的香港社会题材作品,可能跟香港本土作者的很不一样。同样,香港的纪录片工作者亦可以通过更多的深港沟通而找到一些在香港没有的题材。非常期待这种交融之下产生的片子。”张经纬有几分兴奋地期待。

“发现”转变中的城市

当天下午的活动将放映两地纪录片工作者的两部作品。一为深圳作者贾玉川拍摄的纪录片《那该多好》,一为香港导演张经纬的作品《歌舞升平》。《歌舞升平》片长73分钟,是张经纬的第一部长篇纪录片,拍于2007年,曾在第3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2008)国际竞赛单元、韩国首尔独立电影电视节(2008)非竞赛单元、第一届加拿大Richmond新亚洲独立影像展(2007)等展映。

“《歌舞升平》去年一整年在香港平均每月三场不停地举行放映会,让此片深入到香港各个大学以及中学,甚至走入天水围小区。若然能扩大到双城的规模,在题材及影响力上肯定更能放大。”张经纬说道。

而深圳本身伟大的城市化进程事实上也给纪录片工作者提供了诸多题材。“加冕‘设计之都’后的深圳设计师生存状况何如?淹没在北方移民大潮中的本地原住民有什么样的新苦痛和困惑?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深港人’,有着怎样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家庭和感情?”冯宇表示,举办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正是要“鼓励普通市民记录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希望公众可以透过寻常百姓的眼睛,去重新‘发现’正在转变中的城市。”